先做一個能接受失敗和不完整的大人

 

先做一個能接受失敗和不完整的大人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 - 賓靜蓀

「為台灣而教」董事長劉安婷談到 AI 時代的成功路徑,已經完全不同於工業時代,作為大人,要先被教育、被改造,才能去談「用生命影響生命」......

「為台灣而教」(TFT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暨董事長劉安婷:

AI 不只是一個新技能,其實代表一個新時代。過去工業時代是一個生產線標準化的思維,有一條很明確的成功路徑:讀書、成功找到穩定、可以養家活口的工作,認真的、腳踏實地的去做,正向的貢獻於社會,然後早日退休雲遊四海。這可能是我父母那一代最美好的人生想像。

但在 AI 時代,不斷有新工作產生,連 AI 這一行的博士、領域專家,每四到五個月,工作職位都不斷調動,要重新學習新的內容。成功的路徑非常蜿蜒,我甚至沒有辦法預測我自己或是我孩子的未來長什麼樣子。這時候內在的動力就比過去重要非常多。因為這麼的蜿蜒,你投入的資源不一定立竿見影,你過去做對的事情,現在好像不一定有成果,沒有人有正確答案,沒有人可以告訴你怎麼做一定對,所有的基礎假設都要被打破,這其實是一個很無力、很迷惘,甚至很折磨的一個過程。

要怎樣幫助我們的孩子?就是要去找到內在的動能,在未知裡面不只是求生存,甚至可以找到探索跟發掘的樂趣。TFT 成立至今十年,我們當年陪伴的小學生,現在念大學了,回來 TFT 當大人的志工。十年來我們一直在追尋,如何成為用生命影響生命的個人跟群體。 

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我們用什麼樣的生命去影響其他的生命,要先看看我們自己作為大人如何再被教育、再被改造,再去挑戰、再去談我們要如何用技術跟工具去面對我們的學生。例如,我們告訴孩子要從失敗中茁壯,但我們自己當學生的時候卻絕對不可以失敗,那我們要如何先自我突破,如何訓練自己在失敗中茁壯?

這一點都不簡單。我們常常說「失敗不可怕」、要有成長型思維,但是去到公園,特別現在做小小孩的爸媽,我常脫口而出「不要跌倒啦」、 「對不起,我不應該這樣講話」(擔心我這樣講話會不會造成他一輩子的創傷),或者「對不起,我不能這樣教你」等等,有很多焦慮,我們作為爸媽都很害怕自己失敗、害怕自己做錯,這是一個很深刻的人生體驗,我們怎麼樣面對自己生命中的失敗、挫敗、不完整?

不管是我們擔任任何角色,專業角色、父母的角色、老師的角色,情緒智商聽起來好像很高大上, 但就是這個面對失望跟失落的能力。TFT 最近策劃了一個展,主題是「你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有一個展區左邊的命題叫「如果長大是一場探險,你會出發去哪裡」, 右邊這個叫「大人後的成長痛」, 這兩個展區都在談真實的挫敗故事。 我看到有幾個很年輕的孩子在這裡邊看邊哭,問他們為什麼哭,他們說的話讓我很有感觸。有一個孩子說,「我在想我的存在、我現在的選擇,在我父母眼中是不是一個失敗? 我在想我所謂的冒險,在其他人眼中是不是一種失落?」 如果我們大人沒有辦法調整我們的眼光,我們做再好的技術跟方法, 說不定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學生 還是會覺得在大人的眼中,他們是一種失敗。 

面對失敗的能力是一個很內在追尋的過程。每一次一個新的世代出現,我們就會說「一代不如一代」,剛出社會時我們被叫做「草莓族」,現在出現「小確幸族」、「逍遙族」,每一代都覺得下一代更難管、更沒希望,但我真的覺得現在的年輕世代是務實而有創造力的一代。我們怎麼樣看待他們的不同,讓差異成為力量?不是問要怎麼裝備你、訓練你,你需要什麼才可以成功?而是反過來重新定義,熱情是知道自己的為什麼,不是做別人要求你或期待中的事情;專業是在失敗中茁壯重新再學習的能力而不是一次一步到位、立竿見影就已經知道所有的正確答案。

在這個 AI 日新月異的時代裡,我們要敏捷地接受路就是蜿蜒的,不會因為我們更努力或更專業,路就變成直線了;在這麼蜿蜒的路上,要更認識你自己,否則我們就沒有那個指南針指引我們摸索前進。

(責任編輯:劉映均)

 

人物介紹|劉安婷

劉安婷,為臺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簡稱TFT)創辦人。小學老師的女兒,臺中女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畢。五年前回臺灣創立TFT。這四年多,台灣的教育界從不知道TFT是什麼,到現在TFT的教師供不應求,甚至影響了體制內教師的培育方式。截至第三屆,TFT培育了57位老師,為臺東、花蓮、雲林、臺南、屏東5個縣市27所偏鄉小學提供師資,服務超過1700位孩子。

2016年《富比士》公布亞洲「30歲以下青年創業者」名單,選出亞洲具創業精神與領導潛力,有改變世界的能力的三十歲以下年輕人,看好他們未來成為趨勢領袖。臺灣上榜兩人,劉安婷是其中一人。

資料來源: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6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