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少女赴網友之約失聯事件,再次讓人注意到網路安全、網路交友的重要性。網路時代來臨,青少年使用網路需求增加,卻也增加暴露在危險的機會。為避免兒少陷入網路誘拐的情況,兒少團體提出6大警訊,提醒父母如果注意到孩子有這些行為改變,要多加留意。
日前高雄一名國中少女赴「網友」之約,離家後失聯。該名網友以「手機遊戲陪玩公司」名義,表示願意支付高額薪水給少女,並提供公務手機、SIM卡等用品來吸引少女。事發後,媽媽焦急PO網請網友協尋,所幸最後透過警方協助,少女順利平安回家。
網路安全事件無所不在但有跡可循
案件雖然平安落幕,卻也凸顯出網路蓬勃發展的現今,誘拐事件已不侷限在現實生活,社群媒體、通訊軟體、網路聊天室、交友軟體和線上遊戲,皆有可能是誘拐的渠道。台灣展翅協會長期關注守護兒少上網安全及提倡兒童人權,根據台灣展翅協會網安處處長陳時英觀察,網路安全事件無所不在,網路具匿名性、易接近性的特質,讓有心人士更容易接觸到受害者。
青少年對於網路的需求隨著科技發展提高,使用電子產品的年齡下降且人數眾多,加害者常採取亂槍打鳥的方式聯繫受害者,等待上鉤後再一步步引導出門見面。陳時英也強調,加害者的型態和手法不斷改變,其本質和目的都相同,就是要兒少出門赴約再加以控制。然而在兒少被誘拐出門前,都有警訊可以觀察,也呼籲家長注意。
網路誘拐六警訊 家長應多注意
網路誘拐型態越來越多元,陳時英及兒童福利聯盟政策中心主任李宏文皆提出幾個需留意的行為,可能是孩子遭遇網路誘拐的前期警訊。
警訊一、金錢需求增加
以金錢作為報酬,透過網路打工的訊息、設下陷阱是常見的犯案手法。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往往會出現與平時不同的金錢使用習慣。不論是要求零用錢的頻率增高、數目增多,常拿零用錢購買生活中的非必需品;或是對於金錢的價值觀改變,出手變得闊綽,購買高價物品也視為理所當然等,都是警訊。
警訊二、作息改變
孩子平時白天上課,晚上有比較多的時間可以上網,但此時也是多數加害人開始聯繫受害者的時間。因此,如果家長發現到了晚上,孩子房間仍燈火通明,或是關了燈仍在滑手機,甚至是連續多天熬夜不睡,有睡眠不足狀態,就可能需要多關心、留意。
警訊三、對原本高度有興趣的事物興趣缺缺
假設孩子假日常與同學邀約打球,突然放假都不想出門,只想待在家一直使用電腦、手機,對於原本的熱愛的事物毫無熱忱,家長也可以多關心孩子的身心狀況。
警訊四、電子產品使用時間變長
除了常常滑手機、用電腦,有結交網友的孩子往往使用通訊、社群軟體的時間也會增加。特別是LINE、Facebook Messenger等網路通訊軟體,還有一些交友軟體等,都是加害人可能聯繫孩子的管道。
警訊五、交了「說不出口」的朋友
除了孩子的現實生活,展翅協會也建議家長多留心孩子的網路生活,包括網路上認識了哪些人、發生什麼事等。一但父母觀察到孩子異狀,關心交友狀況,孩子卻吱吱唔唔,說不清楚,含糊帶過話題,就可能要進一步尋求協助。
警訊六、身心反應
若孩子出現焦慮、身心失調等情形,可能是有事情說不出口,更需爸媽多加直接或從旁關心了解孩子的狀況。
數位素養、網路安全成為當代值得關注的議題,李宏文鼓勵家長從日常生活做起,以關心、真誠的心情,了解孩子在網路使用上的動態,同時關注網路話題與流行文化,建立與孩子的共同話題。若遇到網路安全的相關時事案件,也能機會教育,透過情境劇的演練,陪伴孩子練習如何對不當的訊息做出明確拒絕的回應。
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也說,若是發現孩子有異狀,但是問也問不出來,父母不妨改用通訊軟體、臉書等方式和孩子溝通溝通,「讓兒女知道身邊永遠有人在支持著他」。另外,家長也可以適時地透過學生、家長和學校師長們的合作與關心,共同防範網路交友不慎的意外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