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是不聽話?不知道是沒聽到還是聽不懂?有沒有聽進去?只要走出家門,或上一段陽明山,就可以來一趟國外正流行的聆聽小漫步,帶孩子聽一段大自然,以後也把爸媽的話聽進去!
叫了孩子好幾聲,卻沒有回應?對著孩子叮嚀了半天,也不知道究竟有沒有在聽、有沒有聽懂、記下來?不然,為什麼老是要大人重複提醒?
美國作家兼獨立記者沃德( Terry Ward )也有一樣的問題。不過,她在美國有線電視網( CNN )分享,在一次小夜遊中,找到孩子「聽見」的秘密。
聆聽散步 讓孩子領路
她帶著4歲的兒子,找了一個晚上在住家附近散步,打算讓他聽聽夜晚的聲音,透過聲音認識世界,這是國外開始流行的「聆聽散步」( listening walk )。在她規劃這件事時,創立非營利組織「國際寧靜公園」( Quite Park International )的聲音生態學家漢普頓( Gordon Hempton )提醒她,記得要讓孩子領路,不管是事前的研究、準備,還是途中在哪裡停留、好奇什麼、聽到什麼聲音,都讓孩子主導,更別像在做學習單一樣,事先規定好一路要聽到什麼「成果」。
於是,她的兒子尼克就成了響導。在夜幕低垂的路上,他一下高喊「是蟋蟀」、「青蛙的叫聲」、甚至「那是一條魚」、「聽見蝴蝶的聲音」;也令媽媽驚訝地發現,他根本不用回頭,就知道有腳踏車靠近;更神的是,連視野之外的鄰人拖著垃圾桶到戶外,他都聽得出來。同時,他們也很清楚地聽見彼此的話語,無論是提醒、還是問答,都很專心地聽進去、思考與回應。
大大小小的聲音,各種想得到想不到、看得到與看不到的事情,孩子根本生理上都聽得一清二楚,沒有生活上是否沒聽到的問題。而且小孩對於聲音可以非常專注、思考與分辨細微的差別,也沒有「有聽沒有到」、「聽不出來」的問題。
孩子不聽、或沒有在聽,都是跟大人學的
沃德指出,在動物的世界,聽力對於生存非常重要,大自然裡時時刻刻都有各種聲音在溝通,錯失了細微的聲音,就可能代表失去生命、冬藏的食物、甚至繁衍的機會。人跟動物一樣,天生就有認真、仔細聽各種聲音,而且記住這些聲音與意思的能力。「小孩其實也很清楚他們周遭的聲音,」在波士頓開設聽覺診所的費里戈( Brian Fligor )提醒:「這就是他們很容易分心的原因之一」。所以小孩看似不專心、沒在聽大人講話,根本就是因為他們選擇要不要聽,要把注意力放在哪裡。
漢普頓就告訴沃德,不管是孩子不聽、還是沒有在聽,都是跟大人學的。因為生活中有很多噪音,我們已經習慣選擇性地聽我們自己想要聽的聲音或訊息、選擇性地把一些話當一回事或不以為然、或是左耳進右耳出,包括對孩子的回應。久了,我們也就教會了孩子要不要聽、或可以選擇只聽什麼。
親子聽覺小旅行,讓心靜下來
親子一起走一趟專注在聽的散步,提醒大人跟小孩找回聆聽的能力,其實可以很簡單。沃德統整了幾名專家的建議,分享了其中秘訣:
1.
親子一起感受聲音。不一定要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只要可以多聽到幾種聲音,相對安靜的地方與時刻,就可以一起感受。
2.
盡量不讓孩子分心。如果是晚上,盡量不要一直開著手電筒,需要時再打開。不然小孩容易分心,燈光也可能會「趕走一些聲音」。
3.
讓小孩當嚮導,去探索、留意聽到的聲音。
4.
中途可以停留,甚至坐下來,更專心地彼此聆聽,此時也可能會有更多親子間的對話、甚至心聲交流,打開彼此聽見對方的耳朵。
5.
盡情地去「感覺」所有事物,耳力全開地聽,不要想東想西。
像這樣聽覺的旅行,愈來愈流行。在奧勒岡州的太平洋大學幼兒學校,甚至把這納入課程,帶孩子到濕地旁的草坪觀察,用畫畫記下他們聽到了什麼。
在台灣,也有「台灣聲景協會」開始推廣大自然的自然寧靜(Nature Quiet)。而且在今年的世界環境日(6月5日),陽明山國家公園還成為世界第一個都會寧靜公園,在夢幻湖步道,就可以感受多種自然聲景。
一段專注於聆聽的小漫步,讓耳根靜下來,心也靜下來。不只聽見外面的聲音,也聽見了心中的聲音,更能感受彼此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