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彥:讓「思考」成為孩子的生活習慣


劉清彥:讓「思考」成為孩子的生活習慣

作者: 兒童文學工作者 劉清彥 (親子天下)

回想求學經驗,對於閱讀心得報告上的制式提問一定不陌生,然而孩子為了完成指定作業,獲得好成績,往往會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與想法。這樣僵化的格式評量,不但無法讓孩子在閱讀中獲得啟發,更會引起反作用,狹隘了他們對書的思考和觀點。


一段看見思考力的奇幻旅程巴巴洋與魔法星
「閱讀不是逐字唸過而已,是從一個層次進入另一個層次的過程。」~羅蘭.巴特(法國符號學者)英國童書作家艾登.錢伯斯在他談論兒童閱讀的著作《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中,曾清楚揭示完整的兒童閱讀概念:「小孩學會應付語言的複雜性之前,就已經透過圖畫接觸文學的複雜性,在說出自己的觀察所得,傾聽別人的意見,互相交換心得時,也學會如何對故事內容做精確的辨識,由此證明『討論』在閱讀過程中確實扮演核心角色。」
他特別指出,閱讀對小孩來說是一種身歷其境的全感官經驗。他們的耳朵在聆聽大人唸讀文字,眼睛注視著書頁上的圖像,心裡感受著故事角色的遭遇和情緒,腦中也會不斷將故事內容和自己過往的相關經驗做連結,並且漸漸凝聚自己對故事的觀點和想法。
小孩這樣的閱讀過程既複雜又深入,只是,如果他們沒有表達出來,大人根本無從得知,偏偏大人又不太給他們機會。讀書心得報告有其預設的立場和目標,小孩為了完成指定的作業,獲得好成績,往往會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與想法,迎合心得作業的預期目標。閱讀學習單更是一種僵化的格式評量,不但無法讓小孩在閱讀中獲得更深更寬廣的啟發,甚至僵化且狹隘了他們對書的思考和觀點。
那麼,該怎麼引導孩子進行完整而深入的閱讀呢?
這個由哈佛大學教授邁可.桑德爾和姬庫.阿達托夫婦聯手發起和主持的「巴巴洋故事計畫」,概念和作法雖不是最創新,卻是擁有最嚴謹的學理根據和最明確操作方式的範例。
計畫緣起於夫婦倆在孩子小時候為他們說床邊故事的經驗,阿達托擅於編講故事,桑德爾有深厚的理哲學思辨能力。於是,他們將「蘇格拉底對話模式」融入在說故事的過程,透過問題引導孩子思維和表達,使他們可以把自己在故事中所聽聞的一切融會貫通,釐清因果,並且與自身的經驗連結,將原本虛幻的故事投映在真實生活中,進而協助孩子思考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所面對的處境和遭遇的問題,同時在彼此的分享和討論中表達出來,使問題能夠獲得解決。
藉由這樣的閱讀過程,孩子不僅會對故事的文本有更深切的認識、思考和領悟,他們從故事中同理感受角色的心理和行為轉變,學習道德推論,看見明確的示範和榜樣,也能從分享和討論的過程中擴展和延伸故事的意義,汲取他們的見解和生活經驗,使原本虛幻的故事真真實實的烙印在現實生活中,成為面對人生很重要的「參考值」。
《巴巴洋與魔法星》的故事只是一個範例,故事可以不斷替換,延伸的「親子手冊」卻是方向恆定的閱讀指南針。未必每本書都要如此鉅細靡遺,但整體的概念、方向和操作方式都非常值得參酌應用。若是能以這種蘇格拉底的對話模式帶孩子進行閱讀,不僅能加深故事對孩子的影響力,其他如書寫、思考、口語表達、藝術創作和團隊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也可以一併獲得建造。
我跟小孩說了三十多年故事,每次說故事和共讀都在經歷這樣的過程。透過長期的觀察與記錄可以很清楚的發現,一個好故事或一本好書,不僅能為小孩帶來閱讀樂趣,也會引導他們思考各種與自己切身相關的議題,為他們建立閱讀能力、培養美好的品格,形成有意義的生命價值觀,這些對小孩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成長養分。
日本國際兒童文學評議會主席松居直先生說:「共讀過程中所建立的溫暖情感關係與發自內心的對話,會使得圖畫書上的語言和插畫,伴隨著喜悅,生動烙印在孩子的心中。如此一來,圖畫書就成了孩子自己的東西。同時,講圖畫書給孩子聽的人,也會深深烙印在他們的心版上。這就是圖畫書能豐富孩子內心世界的原因。」我相信,這也是桑德爾和阿達托透過「巴巴洋故事計畫」所要帶給孩子的生命禮物,父母或老師若是能參與、練習和實踐,必定能擴散這樣的影響力,讓每個孩子的人生都能因閱讀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