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文仁:站沒站相、坐沒坐相害你痠痛


簡文仁:站沒站相、坐沒坐相害你痠痛
打破市面上只有初階式的治標,全國最知名、媒體最喜愛的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老師,教你從肌肉深層開始治本解決陳年老痛。《就一招,痠痛立消》書摘搶先試閱:造成痠痛的頭一個原因就是「姿勢不對」。俗話說「習慣成自然」,好習慣一生受惠,壞習慣則是一生受罪,不好的姿勢一旦成為壞習慣就難改了。
我們常說「坐沒坐相」、「站沒站相」,指的就是坐姿歪七扭八、整個人癱在椅子上,或站三七步、彎腰駝背,這些都是不好的姿勢;一般而言,凡是比較優雅、比較挺拔的姿勢,就是好姿勢。
人體有一條中線,身體應該是左右對稱且抗地心引力的,所以我們應該維持左右平衡、端正挺拔的姿勢,這麼一來可以少點壓迫、少點壓力,也少點扭曲,對身體組織的負擔與傷害也會比較小。如果你的身體是歪的、或同個姿勢固定太久,某些部位就會被拉扯、被壓迫,血液循環也會比較差,時間久了就容易引起痠痛。
好的姿勢應該是這樣:
坐姿:
上班族長時間坐著,但是坐姿常常都不正確,痠痛當然緊跟而來。最能讓人放鬆的坐姿,不是縮在沙發上,而是挺直身軀、四平八穩地坐著。
四個原則是: 頭有枕、肘有撐、背有靠、腳有踏。
當你坐著辦公時,如果你的椅背比較高、能靠頭的話,脖子比較能放鬆;手肘能擱在椅子扶手或是桌面上、有個支撐,就能減輕肩膀的負擔;椅子和背部之間放一塊靠墊,有助於背肌舒緩放鬆;雙腳有個地方可以踏著、不要懸著或蹺二郎腿,大腿肌肉也比較不會受壓迫。
當你四平八穩地坐著,就會發現自己的坐姿變得優雅挺拔了,全身也有足夠的支撐,較能夠放鬆自在,自然不容易痠痛。
站姿:     
俗話說:「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人要站得抬頭挺胸、端正挺拔,就像筆直的松樹一樣。
很多人站不久、容易累,就是因為平常站姿不正確,太習慣把身體的重量都放到脊椎上,脊椎周圍的肌肉欠缺訓練、肌力太差,沒辦法幫脊椎分攤重量,久了也容易椎間盤凸出。這就是為什麼腰痠背痛的人穿背架、穿護腰就會比較不痛,因為藉由外力把你的脊椎架起來以後,肌就比較輕鬆、不需要用力了。
如果我們的站姿挺拔,既可訓練脊椎周圍的耐久肌,讓肌肉來幫忙脊椎撐起體重,強化肌力,也可以減少體重對腰椎的壓迫,避免腰痠背痛,就不會才站一下子就覺得累。
睡姿:
有人說弓著身子側睡是最好的姿勢,但我覺得睡覺沒什麼標準姿勢,「睡得著」最重要。
在各種睡姿當中,比較不建議的是趴睡,因為趴睡會讓胸部受到壓迫,趴睡時頭部要轉向某一側,脖子和肩膀都會扭曲,所以趴睡對身體的負擔比較大。睡覺就是要放鬆,睡姿應該要給全身各部位足夠的支撐,以減少扭曲與壓迫,才能夠自然、放鬆、見周公。
要如何養成好習慣、好姿勢?
我隨時都會提醒自己要「長高兩公分」,養成「把身體拉拔起來」的好習慣,身體挺直了,姿勢就正確了。或許有些人覺得,要保持挺拔的姿勢很費力,但那是因為你的身體還不習慣、肌力也還不足,一旦肌力訓練出來,反而不容易累。
如果你習慣坐著的時候整個人縮成一團,或是陷到沙發裡,一開始可能會覺得很舒服,可是等到看完電視、看完iPad,想要挺直身體、或想要站起來時,往往會感到渾身痠痛、挺不起腰,這就是因為不正確的姿勢維持久了,身體扭曲、受力大,體重全都加在脊椎上,會腰痠背痛是理所當然的。
另外,長期使用單邊身體,例如講電話時習慣用單邊肩膀夾著話筒,電腦螢幕固定擺在桌子的某一側、要偏頭才能看,或是包包總是背同一邊等,都會導致肌力不對稱並引發痠痛。我建議螢幕最好每半年換一邊,包包兩邊輪流背,讓身體均衡一下。
人除了慣用手以外,也有慣用眼、慣用腳,若長期依賴某一側的肢體,肌力會受到影響,偶爾換換邊,可以提高身體的靈活度與對稱性。

「為臺灣而教」創辦人──劉安婷:別讓別人小看你年輕


劉安婷,從臺灣遠赴美國求學,拿到普林斯頓大學的全額獎學金,畢業後卻放棄紐約的顧問工作,毅然決然的回臺灣投入偏鄉教育,創辦「為臺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簡稱TFT)。選擇走一條與眾不同的路,究竟為的是什麼?《親子天下》特別採訪劉安婷,分享創辦TFT以來的理念和心路歷程。

其實我在美國讀大學時就去監獄教書,在非營利組織服務,去過非洲迦納、加勒比海的海地、東南亞柬埔寨當志工、老師。這些經歷,讓我不斷在物質生活與社會責任中拉鋸,一次次逼問自己:「到底,要追求什麼樣的成功人生?」也讓我不斷去思考社會的需要,體悟到「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傾聽心底的真實聲音,作出的人生選擇。
能夠造成改變的關鍵,一直都不是年紀
成立這四年來,我常常需要向社會歷練比我豐富的支持者、贊助者說明TFT在做什麼?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有人會問我,你這麼年輕,面對這些聲望高,年紀是兩、三倍的「前輩」,不緊張嗎?
我大學修美國近代史,最後一堂課,老師做了個慷慨激昂的演講,告訴我們:如果這堂課只學一件事,就是聖經上說的「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老師說:「你們看,我們一整個學期學了那麼多改變歷史的人物,你們知道他們平均年紀多少嗎?」他一個個數給我們聽,從金恩博士到甘地,這些改變世界的人開始發揮影響力的時候都還很年輕,當初也有許多人覺得「他們憑什麼?」甚至嘲笑他們沒能力、沒專業,但是最後他們真的改變了歷史。
所以能夠造成改變的關鍵,一直都不是年紀。
我一直相信的是「不卑不亢」這件事。
我不覺得年輕就要懼怕,年輕有年輕獨有的資產;但是我也不覺得年輕要驕傲,一味覺得上一代僵化,我相信經驗是值得學習的,我可以不卑不亢的說:「即便你是大公司的XX長,擁有很多很厲害、我還做不到的經驗,但是我的領域不一定是你的領域,我的認真與專業讓我可以自信地分享我的看法。我真的為此是付出了所有的努力。」
身為年輕人,我比較多的感受是,很多前輩用看顧下一代的心情在帶著我們。創業這幾年,我遇過很多很好的前輩,他們欣賞年輕人的想法和擔當,他們不倚老賣老,只是希望我們想清楚、不魯莽、別看輕對手。
做好準備,每一次都要全力以赴
其實直到現在,每次當我公開講話時,仍然會有緊張的情緒。
我比大家想像的容易緊張,創辦TFT這四年以來,我演講不下千場,到現在,就算是很小場,我上臺前仍然很緊張。尤其對象愈是我在乎的、想去連結的我愈緊張,這跟他是不是大人物、是不是極具社會聲望無關,跟年紀、人數也無關;常常我對大學生演講的在乎程度會大於企業領導人。
關於公開發言這件事,亞都麗緻飯店嚴長壽總裁在我剛回臺灣時跟我講過一段話,影響我很深。內容的細節我不全都記得,但大概是這樣的:
嚴總裁以前代表亞洲區去開會時,一開始都想替臺灣講話,急著要發言表現,後來他發現,真正受大家重視的,不是你的搶到發言權,當你平時的態度被肯定、累積的專業足夠時,不用搶著講話,別人也會將麥克風遞給你;即使只講一次話,但這一次的重要性會勝過泛泛發言很多次。
我和嚴總裁個性差很多,我覺得他是相對外向,我是比較內向的人。對內向者來說,創組織之初心裡會有很多OS:「我為什麼要一直跟人講話?」
後來我想通了,重點不是我要辦多少活動、發言多麽華麗,讓人家記得。如果我時時刻刻在反省、在學習、在累積,發言的品質就不關乎口語技巧或是外在強勢程度,而在我講的話有是內涵的,我的態度是平時大家就有目共睹的。
不斷探索靈魂,從生存到共好
對於一個新的組織來說,三年是一個重要的階段。TFT的前三年,組織的目標雖然不簡單但是很單純,就是活下去,而且活得好。
去年我們做了這段時間的回顧,很感恩地,基本上大目標有達成。
到了第四年,未來的TFT不僅為了生存、不只是問TFT往哪裡走?而要思考整個教育生態系,在「希望每個孩子都有學習的機會」、「為弱勢孩子服務」的目標裡,TFT可以扮演哪些角色?有哪些部分是很需要做而沒有人做,而且是我們可以做的?如何聯合其他組織「打群架」?這個願景就不只是TFT的願景,而是和整個教育生態系有關。不只TFT成功,而是整個生態是因為我們加入而更好。
我前陣子才在重讀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的《第五項修練》(The Fifth Discipine),裡面有段關於組織和願景的提醒對我而言很重要。新的組織會的成立都是有一個「比現況更好的願景」,這個願景距離現況有差距,所以需要我們的努力。現況到願景的距離就像橡皮筋一樣有張力,張力可能讓產生創造力,也可能造成情緒,成員會想:「我努力了這麼久,怎麼願景還是那麼遠?」
當氣餒、焦慮、無力席捲而來,會讓人想要減緩張力,試圖拉近願景和現況距離,但當我們感到疲乏無力時,會傾向不是讓自己動(因為已經無力了),而是讓願景往下移,降低標準。如果不小心,我們就會像溫水煮青蛙。願景原本是創造力的泉源,卻成為失去動能的消耗。
會加入TFT的人很少把這裡只當成工作,大家總是有使命、很多想法、非常積極、一直往前衝。我比任何人都急,當然希望組織可以做好多事,而且是燦爛的、精湛的事,但是我也有個很重要的工作是適時「逼逼逼」的吹哨子,要大家慢下來,釐清核心原則和價值,在專業上把「我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健康界線畫出來,不要只憑意志力做事。如何在焦急的心,以及確認組織的發展狀態之間,取得平衡?我到現在還在學習。
使命感是為了人生走到終點那一刻沒有遺憾
很多人聽到「使命感」馬上想到「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好像犧牲都是自己。
其實即使從最「自私」的觀點來看,使命感最多獲利的也是自己。
在我心中,古今中外那些令人敬佩的、改變世界的人,他們的共通點是,沒有人單靠自己的成就,就覺得人生滿足快樂,他們知道錢不能讓一個人快樂,個人的成功不能真正帶來滿足,他們都在說,如果你可以服務別人、回應一個比你更大的需求、創造一個比你更重要的改變,你在人生的終點就會覺得自己沒有白活。
當人生到了盡頭,你希望墓誌銘上寫什麼?你的人生終極的追求是什麼?就算你只是為了自己人生「閉幕」的那一刻可以無憾,你都該去試試付出。
作為一個人,在付出的同時,我們也在被成全。

人物介紹|劉安婷
劉安婷,為臺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簡稱TFT)創辦人。小學老師的女兒,臺中女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畢。五年前回臺灣創立TFT。這四年多,台灣的教育界從不知道TFT是什麼,到現在TFT的教師供不應求,甚至影響了體制內教師的培育方式。截至第三屆,TFT培育了57位老師,為臺東、花蓮、雲林、臺南、屏東5個縣市27所偏鄉小學提供師資,服務超過1700位孩子。
2016年《富比士》公布亞洲「30歲以下青年創業者」名單,選出亞洲具創業精神與領導潛力,有改變世界的能力的三十歲以下年輕人,看好他們未來成為趨勢領袖。臺灣上榜兩人,劉安婷是其中一人。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

早產缺雙手 他成樂高超人

住在北愛爾蘭,今年四十四歲的德斯蒙德·詹姆斯·卡爾弗特(Desmond James Calvert),雖然被當地人稱為「DJ樂高超人」,搭建樂高模型卻從沒用過雙手,因為早產的他,出生時雙手並沒發育完成。即使如此,他仍樂觀地克服身體缺陷,用樂高傳遞希望給更多孩子。
卡爾弗特表示,他九歲時,父母送給他第一套樂高模型。剛開始他還想著該怎麼組這個模型,「但我真的做成了,如魚得水一般!」僅花很短的時間,卡爾弗特就搭建好了他的第一套樂高模型挖掘機,從此開始他對樂高的興趣與創意。現在他的家中有五十多件樂高模型,有些模型包含四千多個組件。
去年起,卡爾弗特和他的樂高模型的故事,開始出現在當地的報紙、電台節目、新聞節目和雜誌上,獲得「DJ樂高超人」的稱號。卡爾弗特表示,在這世上,有些孩子、成年人因為意外而失去肢體,會產生什麼也辦不到的念頭,「我想讓他們知道:這就是我能做到的!你也可以做到!」
參加比賽 為自閉兒募款
今年三月,卡爾弗特參加當地一個樂高模型安裝比賽,為北愛爾蘭的自閉症兒童家庭籌集資金, 比賽規定用五分鐘的時間安裝一個模型。他不僅獲得第三名,作品還是所有參賽作品中最困難的一件。
卡爾弗特強調,樂高是激發兒童想像力的好工具,因此他經常到當地學校演講,教孩子們了解殘疾人的生活、了解樂高。「我覺得現在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影響,他們有筆電、有自己的iPad和電腦遊戲,因此我試著教育他們,讓他們遠離這些東西,並利用自己的創造力來構建一些東西。」
很多孩子看到樂高超人的新聞報導,開心地向卡爾弗特說,他們一整年的生活變得更美好了,甚至還有學生開完笑:「DJ,你比小賈(Justin Bieber)更有名。」卡爾弗特表示,他總會搖頭笑著回答:「哦不,我不這麼認為,我不這麼認為。」
在成為「樂高超人」之前,卡爾弗特其實也曾羞於跟別人談論自己的殘疾,但收到這麼多積極正面的反饋後,現在情況已經不一樣了,這些經歷讓他得以訪問北愛爾蘭更多的學校。
「我一直喜歡獨處,但樂高模型讓我突破了自我,讓我可以在能力所及之下幫助這裡的人。」卡爾弗特說,雖然他有能力教人們許多關於安裝樂高模型的技巧,但最想要傳授的第一課其實是:「如果你身有殘疾,那不是事情的結束,而是一個開始。」

資料來源:http://merit-times.net/2018/10/18/73162/